2018年4月2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国际新闻界》共同发起的第四届中国传媒公信力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届中国传媒公信力论坛的主题为“互联网与社会信任”,通过五场分会议,与会学者和嘉宾立足交叉学科领域探讨了新媒体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场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主持,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李喜根教授和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金兼斌教授点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梁玉成教授发表了题为《国家社会治理视角下的舆论场域动态演变研究》的演讲。梁玉成教授总结了国家对舆论场域的治理措施:第一,强制改变舆论场域形态,研究发现通过设定坚定的宣传舆论群体,可以显著的改变舆论场域,不够宽容的舆论场域,仍然难于避免社会分化,而接纳的宽容则有助于达成共识;第二,强制沟通,研究发现该措施对于非极端分子可以达成立场的统一;第三,强制隔离。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付晓静教授和范晓青发表了题为《线上公益组织的信任构建:基于两模型的探讨》的演讲,梳理了线上公益组织信任的基本模型,结论提出建立适应现代公益发展的信任合作机制,是降低公益参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根本性手段。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长潇教授和刘瑞一发表了题为《基于社会责任的网络影像奇观生成逻辑、类型建构与意义解码》的演讲,考察了网络影像在生产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可激发与满足人类好奇心的人事景象、文化形态与思考逻辑,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建议。
第二场会议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王俊秀研究员主持,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金兼斌教授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郑路副教授点评。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洪忠教授和杨岳千发布了《社交媒体影响下的中国传媒公信力变迁报告》,结合2009年和2012年的报告,从纵向维度探讨中国传媒公信力的变迁。通过数据对比发现:第一,手机、网站、杂志公信力上升,电视、报纸、广播公信力下降,手机公信力超过电视,排名第一;第二,官方新闻网站新华网、人民网公信力呈先降低后增高的U形发展,商业门户网站腾讯、新浪、搜狐等公信力逐年下降。第三,社交媒体使用和社交媒体公信力对传统媒体公信力有正向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蕊老师和何苑发布了题为《渠道、自我效能信任与情绪:探究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机制》的报告,结果发现社交媒体不仅是食品安全谣言的主要来源,也是其二次传播的主要渠道,互联网自我效能不但影响着人们辨识谣言的能力,也影响着人们二次传播信息。
第三场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喻国明教授主持,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学系陈云松教授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郑路副教授点评。清华大学程萧潇博士和金兼斌教授发布了《互联网使用对政府的信任:一项基于CGSS数据的研究》的报告,研究发现:第一,互联网与制度、文化和社会因素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公众的政府信任水平;第二,互联网对政府信任存在强大的解构效应,证实了“(新)媒体抑郁论”;第三,制度绩效、威权主义以及社会资本因素对政府信任具有显著的建构作用,尤其是威权主义价值观已然成为了互联网时代政府信任的一个“安全阀”和“缓冲区”,同时,相信公众的线上公共表达和政治参与会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自身行为,亦可能会孕育出政治信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孟天广副教授发表了题为《Bridging Digital Dvide : Internet based participation and 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 in China》的演讲,通过研究发现基于互联网的讨论被底层民众或者边缘化群体使用,中国政府对公民的意见很敏感,民众线上讨论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近年来在个人和政策层面都有快速增长的反应速度,通过放大底层民众的声音能够增强再分配。当传统的表达渠道受到限制时,互联网确实可以成为社会福利的均衡力量。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晔教授、李永宁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伦副教授发布了题为《计算时代的虚假信息传播》的报告,他们研究了大众点评的29万条评论,研究了发布虚假信息的商铺对之后的其他用户评论的影响等问题。
第四场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洪忠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孟天广副教授点评。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李喜根教授发表了题为《从传播学研究视角看媒体公信力》的演讲,提出新闻舆论通过媒体而实现,因此新闻舆论公信力归根结底是媒体公信力问题。李喜根教授阐释了什么是媒介公信力以及归纳了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刘双庆老师和丁伊真发表了题为《警民冲突事件中的媒体框架与效果研究——基于“贵州张磊事件”的个案分析》的演讲,研究发现新闻媒体在报道警民冲突事件中,倾向于聚焦、放大冲突以及特定冲突场景,并且媒体对于这类事件的报道会显著影响公众的感知以及对于事件责任的判断。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陈曦发表了《Information Sharing in Acquaintance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Perceived Anonymity》的演讲。
第五场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晓彦副教授主持,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王俊秀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蕊老师点评。河北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李子怡和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包元凯发表了题为《自媒体信息传播对社会信任的结构与重塑》的演讲。福建师范大学徐雪雯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新一代的“网络把关人”》的演讲,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叶立发表了《人工智能技术下的信息传播过程与信任危机》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