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的西文科,其前身为交通大学外文系,2000年三校合并外文系改名为外语部,2006年改名为外国语学院。全院210名教职工不仅承担着外语学科发展的重大责任,同时肩负着全校所有学生外语教学和外语能力提升的重任,在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外国语学院力争在创新港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语言文化与交流研究中心、现代语言学习中心和大数据驱动的语言服务平台,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打造学科平台 助力学科建设
外国语学院拟在创新港建立语言认知与行为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翻译与计量语言学研究所、国际舆情与文化安全战略研究所、医学英语与生理语言学五个研究所。研究平台力求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大力发展现有优势研究方向的同时,发掘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助力“一流学科”学科建设、支撑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针对自贸区研究需要,拟建设大数据语言信息服务平台,开展文化数据情报、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与服务;同时,详尽的过程数据也将为学校开展教学和服务模式创新以及相关科研项目提供有力支撑。
协同育人机制 促进人才培养
为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营造国际化的育人环境,外国语学院拟建立现代语言学习中心。现代语言学习中心将充分利用新教育信息技术的手段,针对新媒体时代学习行为的特点,设计并建成一个国际化氛围浓厚、集成在线能力诊断、个性化指导(写作、口语)、外语能力测试及大数据驱动的语言自主学习平台,为全校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外国语学院将以学科为单位,遴选具有丰富海外留学经历的优秀专业教师,与外语学院教师组建“学术英语指导共同体”,承担本学院研究生“小班实践”模块的英语教学任务。其中,学院专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不少于50%,以实现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英语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助力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推动外语教学改革。
同时,学院拟组建由国内外知名写作研究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为“语言实践中心”的发展及运行提供咨询和建议;组建由外语专任教师、外籍教师、讲座教授、学校留学归国人员及博士生助教组成的写作指导团队,为学生基础英语学习及科研项目实施保驾护航;邀请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开设英文学术写作讲座、指导实践活动,实现专业与外语教师的优势互补,鼓励我校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
产学研相结合 加强深度合作
外国语学院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与海内外知名大学、世界500强企业及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信息时代的语言研究,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巩固现有学科优势,提升外语学科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层次。
同时,外国语学院一如既往秉持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针,加强与陕西省外侨办、西安市外侨办、中国外文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环球网、北京如文思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育人项目,瞄准社会现实需求,联合进行研究生培养,切实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继续坚持顶岗实习制度实施,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集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于一体。
巩固学科成果 申报国家项目
外国语学院鼓励并帮助教师积极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鼓励教师从方法创新和观点创新两个方面入手,仔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研究指南,领会其内涵和外延,确立适合自己的选题。此外,学院拟大力开展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研究,与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积极推进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相关科研项目的开展。
2017年我院共获得3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3项教育部项目,5项陕西省级社科项目,获批7项横向课题。外国语学院作为教学大院,在“科学研究为导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指导下,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最终形成教学和科研相长的局面。
挖掘校友资源 积极筹措资金
学院注重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维护,建立校友信息库,开展校友返校、毕业周年庆等活动,联系知名校友开展捐赠和合作项目。校友黄文新目前担任联合国(纽约总部)秘书处大会与会议管理部高级编校,努力促成西安交通大学翻译中心与联合国相关机构翻译项目方面的合作,使更多的我院学生能够加入联合国的各种实习生项目。校友王元目前担任华为(西安)翻译中心项目部主管,与交大外国语学院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同时,翻译中心、培训中心,承担口笔译项目,开展雅思、托福、GRE、托业等出国类考试及培训,为学院建设筹措资金,推进学院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
创新港开工建设至今,学院多个师生党支部赴创新港参观后都备受鼓舞。3月24日学院教师代表赴创新港参加植树活动并参观学院所在的文科大楼。4月11日,外国语学院党政联席扩大会议在创新港召开,研讨创新港内涵建设。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创新港为学院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学院需以创新港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研究院建设,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外国语学院将有效利用创新港的物理空间,加强创新港内涵建设,为早日实现“双一流”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