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联盟资讯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赴烟台一中开展英语师范专业认证及中学教育调研工作
来源: 日期:2018-06-27 10:02:06 【字号: 】 阅览次数:1

6月20日上午由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苏勇教授、英语系主任沈永杰老师、英语专业教师李燕等9位教师以及24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调研观摩小组赴烟台第一中学开展英语师范认证及中学教育调研工作。这是切实提高鲁东大学英语师范生培养质量,推动与实习学校的深入合作以及进行师范专业认证的又一实践调研活动。

鲁东大学师生首先观摩了烟台一中高中一年级麻文静老师(曾为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届研究生)的英语作文课以及高中一年级丛蕾老师的英语阅读课。课后烟台一中初静副校长、马述涛副校长,孙奕主任、山东省特级教师于健老师以及烟台一中英语高中级部其他教师与鲁东大学师生一起积极互动,进行评课座谈。

座谈会上麻文静和丛蕾两位老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课堂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课程设置所体现的新课标思想,以及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孙奕主任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相扣有逻辑性的开展,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输入以及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于健老师认为丛蕾老师的交际状态的英语课堂值得肯定,也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和期望。

苏勇教授高度评价了烟台一中英语课堂所体现出来的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认为授课教师能够积极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课堂活动设置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时分享了他对顺向(the forward design process)、中向(the central design process)、逆向(the backward design process)三种不同教学过程设计模式的理解,提出一节好课应具备的8个要素:交互度(interaction)、参与度(involvement)、输入度(input)、操作度(implementation)、以及生活性(life)、生成性(originality)、生动性(vitality)、生态性(ecology),并巧妙生动地把此8要素的首字母连在一起概述为For (Four) I Love。最后提出教师应重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认为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将决定教学设计的模式及深度。

李燕老师运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taxonomy)从低级到高级的6个认知过程,即记忆(remember)、理解(understand)、应用(apply)、分析(analyze)、评价(evaluate)、创造(create)对丛蕾老师课堂中所有问题进行了分类,并进行了评价。认为丛蕾老师分层次提出问题,初级层次的问题较少,高级层次的问题多,能够体现丛蕾老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并重视学生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递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但同时也提出对学生认知能力评价的具体的操作工具不够充分。

沈永杰老师认为教师应提高课堂语言及知识的输入量,设计更加贴近生活的话题,课堂中体现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

本次调研活动是英语教学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进一步促进了鲁东大学与烟台一中双方的深度联动,强化了校地协同育人工作。双方达成了进一步合作的举措,下一阶段将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尝试,这将对双方的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将是互利互赢的又一举措。

打印】 【关闭
语言大数据联盟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bdallian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3002826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