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7日,“新时代语言学研究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高端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四号楼502室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认知语言学会与《外国语》编辑部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广州大学等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围绕新时代语言学研究的机遇与挑战、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坛开幕式由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钟书能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敏教授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专家们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最新发展,充分肯定了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朱副校长指出,本次论坛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的交流和融合、对外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朱敏副校长致开幕词
论坛现场
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通过反思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强调指出语言学本质上属于“人学”的范畴。他指出,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需要立足本土理论研究实际,注重借鉴引进国外新的语言学理论,并对理论的进行消化和应用,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学理论创新,推动中国语言学研究走出去。
束定芳教授发言
河南大学徐盛桓教授认为要使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语言学研究走出去,首先要通过学术成果的发表让国际学术界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立足本土的理论体系建设。徐教授还指出,语言学研究要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将语言学研究与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其中关键在于命题符号、视觉符号和感觉符号如何转化。
徐盛桓教授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指出,语言学研究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在语言学研究领域要善于“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王教授强调指出,我们需要更为重视汉语母语的研究,将语言本体研究与语言实证研究相结合,积极建构自己的语言学话语体系,不断推进语言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王文斌教授发言
华南理工大学钟书能教授基于当前国内外局势分析强调指出,语言学研究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土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可以有效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提升国际话语权。我们从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中定能提炼出既属于世界的也属于中国的语言学理论,并以此为载体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建立语言学以及文化领域的中国话语权。
钟书能教授发言
河南大学牛保义教授指出,语言学研究首先要从汉语的本土文化立场出发,尊重汉语的语言事实,立足汉语的实际运用,摆脱印欧语系研究框架的影响。其次要弄清汉语含义的源流和发展,同时还要了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以及汉语语法研究的热门话题。只有充分了解汉语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才能更好地进行汉语的研究。
牛保义教授发言
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应当抓住最核心的问题,即中华文化的核心与内涵。他认为学术研究者要承担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任,需要有充分的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将国外的理论用我们中国人的理解方式和汉语事实进行有机结合。刘教授强调,研究者应当甘于寂寞,甘于对学术的坚守,甘于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刘正光教授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指出,语言学研究者须摒弃闭门造车的风气,勇于与国际同行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展示国内语言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语言学研究不能盲目地推崇西方的学术成果和理论,要充分了解当前学术研究的学科走向、发展趋势。走出去的关键在于创新,充分挖掘已有语言现象,在新的当代语言学理论基础上做新的阐释和对比,进而提出新的思想和观念。
冉永平教授发言
华南理工大学武建国教授认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聚焦语境重构的策略。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之所以存在被误解的情况,主要因为不同的语篇在不同的语境当中会相互影响,因此进行话语转换具有必要性。此外,在宏观层面上解读本国语言文化,去掉语境外壳但保留核心,在微观层面上则要经历要素添加、要素删除、要素替代、要素重组,从而在语言结构上引导认知,在内容上引起关注,并在意识层面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
武建国教授发言
语言学家石毓智教授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术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走出去。思想方法走出去有三层,首先要从语言学走进其他学科,语言学流派的进步不是孤立的,学科交叉互补是应有之义;其次语言学研究从语义语法走向语音;第三是对母语的充分重视。石教授指出,中国上下三千年的语言文化历史、百余种少数民族方言和近千种具有不同语言特征的方言都是研究中国语言文化的宝藏。
石毓智教授发言
本次论坛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增进了不同语言学研究路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推动新时代语言学学科的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外国语学院学术交流的层次和学术研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