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至7月2日,我院张德让院长率领符号学研究团队翟红梅、宋庆文、任立侠、李菊、庄微微、陈丽、仇文俊、姚石等10位老师应邀参加了由国际符号学协会(IASS-AIS)与南京师范大学(NNU)联合举办的“第一届符号学高级研修论坛”。本次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17号楼101报告厅举行。来自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香港及国内高校约40名符号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高级研修论坛。本次研修论坛的主题是“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in Semiotics in the Ever-changing World”,聚焦符号学理论在当代多变的社会文化实践中所能产生的真正指导作用。研修论坛围绕语言与文学符号、社会文化符号学、生物符号学、传媒的符号学研究、符号的传播与认知哲学、符号的神经科学研究等符号学议题展开学术讨论。
6月30日上午8:30,本次论坛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开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余红兵博士主持,外国语学院院长严志军教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永祥教授先后致辞。
开幕式之后进行本次论坛第一场主旨报告,报告人为国际知名符号学家、香港岭南大学教授丁尔苏,报告题目为“Towards a Dynamic Model of the Sign”。丁教授重点阐释了皮尔斯与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将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种,为后人梳理各类符号现象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三分法的缺陷在于,未能清楚地阐释不同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与此同时,索绪尔提出了所指与能指的二元符号模式,然而符号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丁教授批判地分析了皮尔斯与索绪尔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都具有任意性。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来自加拿大瑞尔森大学(Ryerson University)的Walsh Matthews Stéphanie教授主讲,报告题为“The fate of Semiotic Fitness in the Age of Mighty Multimedia”。她重点讨论了在媒介符号盛行的时代“Semiotic Fitness”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Stéphanie教授指出,在与世界演进互动的过程中人类思想已经成为生产、破译和表征符号的工具,这一关键而又本质的特征在人类使用符号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下午14:00,南京师范大学张杰教授做了题为“符号学研究:世界多元、和而不同”的第三场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引用塔尔图大学库尔教授的观点,指出符号学研究的目标是使得世界变得多元、和而不同或“聚和”。大多数西方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凡是与符号有关的学科都纳入进符号学研究的范围,不断地扩大符号学研究的边界,张杰教授认为这个边界就是符号学研究的独特方法,也就是符号学研究符号是要发现符号的可阐释空间,要揭示符号的多元意义。
随后,来自法国佩皮尼昂大学(University of Perpignan Via Domitia)的Jappy Tony教授做了题为“Analysing image and text with Peirce’s semiotics”的报告,Tony教授是符号学奠基人C.S.皮尔斯研究的国际权威,他运用皮尔斯符号学理论针对图像问题、修辞问题、视觉符号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而又极具启发性的分析。来自意大利都灵大学(University of Turin)的Massimo Leone教授做了题为“The Death of the Reader: Meaning in the Era of Digital Narcissism”的报告。他指出,在结构主义盛行的时代,文本的意义不再源于个体而是源于语言和文化的社会维度。随着数字通信逐渐取代各种形式的非数字意义传输,现今意义创造的匮乏和观众的稀缺必将改变整个符号圈。
7月1日上午,与会代表分成平行三组进行了分论坛论文交流研讨活动。我院教师参与了第一、第三分论坛的研讨活动,其中张德让教授和姚石博士作为代表发言。张教授作了题为“符际翻译与林纾《拊掌录》译画研究”的学术报告,他指出:林纾除了翻译家的身份之外还是作家和画家,林纾在《拊掌录》的翻译中以画境为中介采取“译画”的手法,涉及三种符码之间的转换。林纾译文中的众多“渲笔”,如简化写实、状至逼肖、应物象形等都是将象征符号转换为图像符号的处理方式。姚石博士汇报的题目是“亨利?詹姆斯《真品》中的‘超真实’生产”,他认为《真品》表现了消费社会中贵族完美拟像的符号化生产,生产出的贵族拟像比真实贵族更富有贵族气质,这种“超真实”迫使现实生活中真实贵族成了必须要以美学符号加以掩饰的不堪真实。在分论坛的互动环节中,与会代表积极向发言嘉宾提问,现场气氛活跃。
7月1日下午,来自“中国符号学基地联盟”的彭佳博士和姜奕村博士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分别做了题为“Towards an Aesthetic Tradition: How Moss Is Established as a Symbol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和“What is “Meta-” for? Towards a Peircean Epistemology of Metaphor”的报告,引起现场听众的热烈讨论。茶歇过后,本次论坛组委会邀请到了国内外与符号学研究相关的学术期刊的主编,与在座的参会代表们分享了学术写作与论文发表的经验、心得和技巧,现场反响十分热烈。
7月2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辛斌教授做了题为“语篇的互文性分析”的报告,辛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互文性”这一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介绍了“互文性”的多种含义及其分类,“互文性”与“对话性”的区别等内容,并展示了一些具体的互文性分析案例。随后,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做了题为“谈谈语言符号学”的专题报告,报告主要围绕符号及符号学、符号学及语言符号学、语言符号学的构建、语言符号学的发展四个方面展开。王教授首先讲解了符号的定义、特征以及分类;然后分析了语言符号学理论来源,指出来源于索绪尔、皮尔斯的符号学思想;接着总结了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语言符号学的学科界定以及语言符号学的研究现状;最后王教授从四个阶段谈及了语言符号学的构建——奠基、普及、提高和拓展。
上午11:00,为期三天的“第一届符号学高级研修论坛”圆满闭幕,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严志军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随后与会嘉宾领导为参加研修的全体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国内外众多符号学专家学者以专业的学术素养、深切的人文关怀,发表真知灼见、交流研究成果,为本次论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次研修论坛使我院参会教师深受启发,大家不仅了解了当今符号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拓宽了学术研究的视野,也激发了开展符号学研究的兴趣,有助于我院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