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文化复兴和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为切实提高教师文化研究能力和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提升国学英译水平和科研论文写作水平,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7月8日-13日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文化比较与国学外译高级研修班”。本次研修班聘请的国内专家有:上海大学中国文化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赵彦春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外语》主编黄国文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英语教育中心主任高明乐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黄忠廉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建波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俊峰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高建平教授。我院李川、乔媛和姚石三位老师参加了此次研修班。
本次研修班紧密围绕“文化比较”以及“国学外译”两大主题,举行了12场讲座,3场实训课程和1场研讨会。与会专家从文化、美学、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学科深入探讨了文化比较的核心概念,及国学外译的要素、原则、方法和技巧,给研修班学员带来了一场场学术盛宴。
修班主持导师赵彦春教授前后做了四场讲座。在“弧矢之利――翻译的哲学与逻辑基础”的讲座中,赵教授从逻辑和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翻译过程中要涉及到的变量,以及工具体系贯穿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讲座中,赵教授慷慨分享了他在翻译实践中对人择原理、结构依赖原则、投射原则、语言表征、类比等原则的研究与运用。在题为 “中西论道——以老子与赫拉克利特论道与阴阳”的讲座中,赵教授以《道德经》英译实践为基础,将老子的《道德经》,赫拉克利特的《自然论》残篇以及西方的《圣经》进行对比,深入探讨了“道”的英译,并以此为例指出中西方文化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的归一性与特异性。在 “形式——翻译的是其所是”的讲座中,赵教授分析了柏拉图的“理式”,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等中外思想家关于“形式”的论述,提出坚守“同一律”和“充要条件”是实现“是其所是”所必须遵守的原则。随后,赵教授以《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文本的翻译实践解释了如何实现原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是其所是”。在题为“翻译的化境:基于人类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的讲座中,赵教授从小句结构入手,探讨了人类语言的基本结构,并从符号的形式、文本的形式、文学的机制和表征等方面探讨了什么是翻译。
黄国文教授做了《典籍翻译与学术论文撰写》的讲座,从翻译的定义和过程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典籍翻译的特征,并以《论语》的译本为例分析了现今典籍英译中的问题,并同大家分享了学术论文撰写的经验和方法。王一川教授做了题为《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的讲座,提出中国美学与艺术传统的当代意义,从不同美学家的研究角度阐释了中国艺术心灵的内涵以及五大特征,并提出弘扬中国艺术心灵传统应成为当前艺术界自觉承担的任务之一。杨俊峰教授做了题为“翻译的形而上和形而下——含义外标准的思考”的讲座,从《易经》哲学和思想出发,深入探讨了翻译的原则和本质,并号召学员们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高明乐教授做了“图式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异化翻译策略——兼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讲座,提出诗词意象翻译应恪守忠实原则,并提出用图式理论来实现中国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建构。黄忠廉教授主讲题目是“‘外译’何以问‘学’于中国?”,从外译的缘起与催生,外译的本质特征,外译的逆向与逆流特征等方面,对外译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述,并分析了各部分的逻辑关系,论述了外译学的发展和建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李建波教授做了题为“英汉诗歌音韵表意机制及其翻译”的讲座。通过分析佛洛斯特和荀子的相关理论,阐明诗歌音韵的重要性,并阐释了Leevilehto的六条翻译对诗歌翻译的指导。高建平教授做了题为“学术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区别”的讲座。分析了语言的历史发展与翻译的关系,学术翻译的追求以及性质,并提出忠实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7月11日下午,研修班举办了一次自由交流的研讨会。中国网代表、美国东西方文化教育基金会代表以及研修班全体学员共同参加。学员们对自己的所学所思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国网对研讨会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并采访了部分学员。
为了将学习到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应用到翻译实践中,研修班在主持导师赵彦春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三场翻译实训。学员们对《三字经》、《千字文》、《道德经》、《庄子》、《论语》和唐诗等中华经典进行了翻译练习,体会了“以诗译诗,以经译经”的翻译准则。
7月13日下午,研修班在学员们的掌声和不舍中落下帷幕。